至少要有一枚Bovet
很怕去廠,很怕寫factory visit。不敢說去過所有錶廠,但著實去過不少。又沒有想像力,總覺得它們大同小異,千篇一律,個個都好。報導factory visit,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大家相信某品牌真的是manufacturer,真的自家生產,真的造錶。Bovet真的自製機芯。好,說完。Bovet還有啥特別?首先,它可能擁有當今最豪華的廠房。
Text & Photo: 佘宗明
第一天
先到日內瓦,第一天只參觀位於日內瓦的專門店,看他們的新錶。
一開始已不期然觸碰到Bovet的缺點,就是系列名稱不夠深入民心,款式之間的分別不算很大,讓人難以掌握,印象模糊。我只記得很多款式可以變做袋錶,但有些又不可以,怎分的呢?又什麼Amadeo,又有Dimier,都不知如何分別。甚至有Recital,但又不關打簧的事。接下來就是七日鍊,有沒有非七日鍊的呢?還記得他們的琺瑯彩作品很漂亮,但又有沒有一個特別的系列名稱呢?也許只有我如此糊塗,但我就是一頭霧水。接下來就是price range,只知大部份都價值不菲,原來也有鋼殼。19Thirty系列就是簡單的小三針款式,可以是Fleurier殼設計(即錶冠在12:00位置),又可以是Dimier設計(即錶冠在3:00位置,這就夠混亂的了)。定價約一萬七千瑞郎,香港定價約十三萬餘。心忖,這不是一點也不便宜嗎?其他品牌同樣備七日鍊的款式,金殼的約十六七萬,鋼殼的都是約十一二萬,Bovet的定價略高,如何競爭?這一刻,對品牌印象不算很好,只覺得他們好像跟之前一樣,還未完全了解整個市場走勢,還未預備好跟其他品牌競爭似的,就跟十年前一樣。
依稀記得早在Pascal Raffy收購之前,我已見過全新的Bovet腕錶。如今到網上搜尋資料,幾經辛苦才找到。原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Parmigiaini打算重振整個Fleurier地區的製錶工業時,已把Bovet的名字重新註冊,但始終沒有推出新作。後來把名字賣給Roger Guye和Thierry Ouelevay(後者後來也幫Christophe Claret創立Jean Dunand這個品牌,惜於2013年去世),公司設在日內瓦,新一代Bovet作品於1997年面世。記得那時好像看過一枚計時款式,錶冠都是扮袋錶,在12:00位置,用中文字做hour mark。雖然那個時候流行計時錶,但都是摩登設計,沛納海那種古老風格在二千年前都未成氣候,中國市場於當時又還未起飛。又懷舊又走中國風的設計在二千年前就是不被受落,結果成績強差人意。我那一刻就擔心,今天的Bovet會否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轍,會否都是曇花一現?雖然,by the way,那頭螢光老虎真的很漂亮。
第二天
一早出發。第一站,Dimier 1738。前身是於1999年創辦的機芯廠,叫Progress,當時已專造陀飛輪機芯。2003年被收購,易名STT,到 2006年再被Pascal Raffy(即現時Bovet老闆)買下。 Dimier曾經是Fleurier出名的錶匠,亦曾賣錶到中國,跟Bovet一樣到過中國做生意,在廣州成立公司。而1738則不關Dimier家族的事,據說是因為Raffy的三個孩子分別在17日、3日和8日出世。專造陀飛輪,廠房一應俱全,機芯內差不多所有零件都可以自己生產,除了發條游絲,除了寶石軸承。明白晒?換言之,連擺輪游絲也是自家製作。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
隨著電腦車床愈來愈先進,以前只有兩軸三軸的鑽嘴,現在有五軸六軸的, 一台機器已經幾乎可以造齊所有零件。有最先進的機器,同時又有古老的車床,原材料都不是金屬條,而是一卷卷的金屬片,像菲林一樣,這已經很少機會見到了。底板、夾板、螺絲、齒輪都是自己生產還不算稀奇,連擺輪都自己造就已經少,造游絲的更少之又少。有人說不多過十間,我失憶,只數到三四間而已。過去大家都知道造游絲其實不複雜,只是量大,自己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成本效益不高。Dimier 1738前身既是機芯供應商,自然是給其他品牌造陀飛輪機芯,我記得的有Peter Speake-Marin和Harry Winston,現在游絲也只有少量向外供應。那麼幹嗎如此費時失事?就是為了可以真正自主真正獨立,可以不假外求,不用受供應商制肘。
游絲workshop
通常游絲都是一對一對地造,把游絲綑在一個圓筒上,一個筒可以一次過纏三對或四對游絲。由於不用大量生產,又務求精細,他們都是每個筒只造兩三對。我去過另一間製造游絲的廠房,原來每條游絲因應其形狀,可分做很多不同類別,以配合不同擺輪。這是游絲跟擺輪配對的工作,愈分得仔細,愈分類嚴謹,擺輪就能找到更匹配的游絲,互相配合得更好,這裡的分類是仔細到嚇死我的,竟有六十種之多。由本來0.6毫米直徑的圓條游絲,經過多重步驟拉長按扁成為只有0.00005毫米厚的片狀游絲。很多人不明白腕錶幹嗎那麼貴,那種精細度,是要花錢的,而且所費不菲。最後所有陀飛輪用的都是free-sprung的游絲,未端不連接stud,那個terminal curve是由人手拗彎出來的。這都是成本,都是錢。
看到他們的master watchmaker竟然是兩位年輕女士,看到他們自製的游絲,看到他們自製的機芯,看到他們打磨零件,看到他們還有自己的雕刻工匠,在夾板上雕刻;我首先明白,幹嗎一枚鋼殼七日鍊要十三萬餘,合理不過,幾乎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