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五十年代的舊
可能真的什麼也會變,但人類的本性卻是追求不變。
一切都在動,什麼也在變,但我們卻一直尋求不會變的東西。科學家探求不變的定律,哲學家苦思永恆的道理,信仰叫我們相信永生,藝術教我們認識不朽,情侶渴求一生一世,我們想不變。
為什麼懷舊
世界上有不少歷百載甚至幾百年而不衰的商店。日本京都的俵屋,是日本最老的旅館,已經有三百年歷史。川端康成愛住的柊家,也百年以上。世界上保留最多老字號的,就是日本和德國。日本有酒店,有酒莊,有和果子店,很多造藥的、造瓷器的、造茶的、造洋娃娃的、造煙花的、造豉油、麵豉和燈籠的、造香造紙的,甚至賣書的,也可以開業百幾年。
我們為什麼好古?為什麼懷舊?就是為了懷念。我們總是失去了才來追憶,回憶也總是美好的,失去了才教人依戀。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累積和發展而成。沒有過去,根本就不會有今天。今天就是過去的累積。美國著名作家Cormac McCarthy曾經這樣寫過:「一切都是因果。你以為一覺醒來,過去就煙消雲散,但過去就是一切,不然還有什麼?你一生就是由過去組成。人生就是過去,再沒有其他的了。」
老是「想當年」在以前可能被視為守舊和消極,可現在有研究指出懷舊其實十分有益。懷舊不但有益身心,還有助社會和諧共融。
懷舊的人懷念自己的過去之餘,也會懷念往昔的一事一物。喜歡懷舊菜,鍾情舊建築,對昔日的風景依依不捨,自然不想周遭的環境有重大變遷。這種對所住地產生的不捨之情,很自然就培養出對城市的歸屬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你以為老是想當年的人都脾氣古怪,都離群都獨處。相反這些人因為關心所住社區,熟悉地方的歷史和變化,他們反而更關心社會,更入世。研究還指出,老是憧憬未來的人才功利,老是想著利益,甚至老是從自己出發,想法較自私。但老是想當年的人心裡藏著的都是集體回憶,這些人更想與人分享,更關心其他人的想法,更懂得尊重不同價值。
更重要是喜歡懷舊的人,心靈都更健康,思想都更正面。首先有嗜好,喜歡收藏舊事舊物,自然就樂在其中,開開心心,快快活活。懷緬過去,自然就明白世事常變,這類人更能面對生活的壓迫和時代的變遷,擁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且,朝思暮想的其實都已經一去不返,他們更懂得珍惜所有。甚至老是想當年,彷彿失去的比擁有的更有意義。捉緊在手裡面,心情還不算踏實;可一旦失去,反而可以盡情回味從前,可以盡情追悔,盡情唉聲歎氣。世上就是沒有比喜歡懷舊的人更溫柔善良的了。
懷緬過去常陶醉
總之過去了的,就立刻給包裝上懷舊的招紙,然後給陳列在註明懷念追憶的貨架上,等候老是想當年的人來翻箱倒篋。如果從世界出發,最多人懷念的可能就是六十年代。世人對這十年有很多不同的稱呼,不過歸納下來,不外乎都是躁動不安和反叛情緒像火舌般吹遍世界各地。於是有越戰,又有反戰;有文化大革命,亦有嬉皮士幻想的烏托邦;有樂與怒,亦有迷幻藥;有柏林圍牆,亦有古巴危機;有黑人運動,亦有美國總統遇弒;有太空競賽,亦有未來主義的興起。之後到七十年代中後期,過去十多年的不安與躁動一下子蕩然無存一掃而空。年輕人紛紛換上喇叭褲,晚晚到的士高,一個跟著一個跳油脂舞。接著迎來八十年代的繁華璀燦,香港也開始魚翅撈飯。過去沒有人追憶九十年代,不過我們現在也開始懷念王菲。月前看無綫台慶,聽鄭伊健唱歌,竟然都變成集體回憶,我都坐定定看,都叫自己意想不到。
懷五十年代的舊
最叫上海人懷念的可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那時的上海就是十里洋場,就是醉生夢死,而且歌聲最動聽,有李香蘭有周旋有姚莉,還有白光和吳鶯音。假如〈夜來香〉、〈三年〉、〈天涯歌女〉、〈夜上海〉、〈何日君再來〉、〈永遠的微笑〉、〈大江東去〉、〈玫瑰玫瑰我愛你〉、〈春風吻上我的臉〉、〈蘇州河邊〉、〈情人的眼淚〉、〈假正經〉、〈嘆十聲〉和〈如果沒有你〉這些統統都沒聽過的話,算罷啦。四十年代因為二次大戰,全世界都動盪不安。到五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萌芽,除了粵劇和黃飛鴻系列,中聯影業的吳楚帆、張瑛、張活游和白燕等都為我們帶來值得叫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成就。當年粵語長片實在很多,你覺得良莠不齊,不堪回首? 那麼你會記得五十年代的日本電影嗎?當年的日本電影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亦由此奠定日本電影的國際地位,日本是獲得最多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國家,當年的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市川崑、成瀨巳喜男和溝口健二,在影迷心中仍然如雷貫耳。
最讓美國人懷念不已的也是這個五十年代,那是舊價值在舞台上最後的一次演出。那個年代還有牛仔還有鐵漢,還個個男人都戴帽,個個女人都穿裙,個個都仍然覺得自己的國家很了不起。那個年代的電影名星,到今天仍然燦爛如昔,真的是superstar,有馬龍白蘭度,有瑪麗蓮夢露,有柯德莉夏萍,有伊莉莎伯泰萊,還有占士甸、格力哥利柏和一大群西部牛仔。那時的荷李活電影才可以用偉大來形容,有《十戒》有《賓虛》有《桂河橋》,希治閣的作品在那十年亦大行其道。Free Jazz在五十年代也大放異彩,貓王在那個時候亦走來un身un勢。
懷舊款式
隨著五十年代的結束,六十年代迎來徹底的改變和反叛。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五十年代都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是舊價值最後的絕唱。回到錶,懷舊不是新鮮事,幾乎個個品牌都有懷舊系列,叫Vintage又好,叫Historique都好,總之就是將舊設計翻新。有人說懷舊款式近年火熱,又好像的確是這樣,總之懷舊設計就是好像比新款更受歡迎。
江詩丹頓的Fiftysix系列,都是這般做法。都是參照昔日舊設計(雖然大部份江詩丹頓款式,我都覺得好classic),但其實都幾modern,錶殼直徑都有40毫米。我始終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仍然是自動的鋼殼款式,自動機芯是新的1326,由集團的ValFleurier生產,經江詩丹頓自己廠房打磨、裝嵌和調校。沒有日內瓦優質印記,所以定價可以相宜一點,鋼殼款式不用十萬。
懷舊是感性的借口,不消十萬的定價是理性的理由。情理兼備,還須考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