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四大支柱之一 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
時計的發明當然是用來量度時間,而當中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準確。不準的時計,跟不能浮的船和不能飛的飛機一樣,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佘宗明
要一台時計準確,環環相扣,每一塊零件都有其作用,每一塊零件都要get the job done。發條要夠力,不夠動力,不可能準。齒輪要打磨得好,動力傳送才有效,亦不會容易有金屬屑。擺輪要做到重力平均,游絲要抗磁抗溫差,整個擒縱系統還須要抗震,然後高擺頻準過低擺頻,有陀飛輪又好一點,有恆動力裝置就更好。
今天要知道一枚錶準不準,有不少標籤可以識別,最簡單就是天文台認證,每天的平均誤差是快六秒慢四秒。而日本的精工要跟瑞士爭一日之長短,他們的Grand Seiko準則是正五秒負三秒,一些特別版如標明specially adjusted的,就更做到正四負二。可隨著瑞士機械錶在過去二十多年的蓬勃發展,除了COSC之外,個別品牌也把他們的產品質素提升,為準確定下更高的標準。首先百達翡麗放棄日內瓦優質印記,推出自己的PP Seal,除了繼續講求造工打磨,就連準確也兼顧到,定下每天正二負三秒的極高標準。後來Fleurier地區的錶廠又定立他們自己的準則,推出Fleurier Quality Certification,同樣在追求造工之餘,也講求準確。總之,錶就是要準。今天有這些證書可依,那麼以前呢?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瑞士的製錶業已經有Chronometer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要很準,才可以叫Chronometer,名字不是隨便可以亂叫的。不過名稱畢竟都是身外物,假如不知道名字,光從時計的樣子,我們可以分辨得到嗎?一看到,就知這個時計很準,有這樣的一回事嗎?答案,有。那就是Regulator。
校正錶
Regulator根本就是Chronometer的前身,是航海天文台鐘的上一代,不過只限英國血統才會用這個叫法。由一代英國偉大錶匠John Harrison於十八世紀初率先推出。據說由他製造的Regulator,當年的準確度已經可以達到每年只有12秒的誤差。後來再經George Graham改良發展。初時的Regulator不是用三支針的,小秒針在12:00位置,中央分針,而在中央分針下面則有以視窗顯示的小時轉碟。到十九世紀,視窗才被指針代替,變成三支針分開的模樣,目的是讓各個顯示更清晰,更方便觀看時間和以此作為調校其他時計的圭臬。法國後來也造Regulator,但卻用回傳統的中央時分秒針,所以時分秒分成三個dial的設計可說是英式製錶的獨特風格。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以前的Regulator,12:00位置是秒針,6:00位置是時針。因為它的作用是作為圭準,給其他時計來校正時間,所以分秒才是最重要,大家不會連小時也搞錯吧。所以秒和分鐘顯示都放在最當眼的12:00和中央位置。但市場上大部份校正錶都不是這種設計,時針通常都是在12:00位置,而秒針則是在6:00位置,跟傳統英式Regulator不一樣,所以只能稱之為Regulator Dial。而且,正式的Regulator必須是一個很準很準的時計,是用來匡扶正時的。
Regulator要很準之餘,還得方便閱讀,繼而藉此來校準其他時計。要方便閱讀,接下來就有dead beat seconds的出現。
跳秒
什麼是跳秒?跳秒就是秒針一下一下的跳囉。其實所有秒針都是一下一下的跳,不過一般機械錶的秒針會跳得快,例如5Hz擺頻的就一秒跳十下,4Hz的一秒跳八下。情形就好像光管一樣,光管是不停閃的,但因為閃得太快,快到你的肉眼都跟不上,以為光管一直都亮著而已。秒針的運動也一樣,因為一秒之內跳得太快,你就以為它沒有跳,以為它一直掃著走,英文叫這種機械錶的秒針做sweep second。基本上所有機械錶的秒針都是sweep second,那麼幹嗎要造一秒一秒地跳的deadbeat second呢?那就要從頭說起,從deadbeat escapement說起。
早期的座鐘沒有擺輪,用的是鐘擺,配合anchor escapement,秒針是一秒一秒的跳。anchor escapement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擒縱叉的形狀像船錨,而其缺點是不能完全鎖緊蓮花輪,令蓮花輪每次轉動一下都會回撥少許,震下震下。於是後來有deadbeat escapement的出現,而所謂deadbeat就是指它動也不動似的,形容這種擒縱能狠狠地擒著蓮花輪,不讓它震下震下,從而令秒針很準確地一秒一秒地跳動。大概就是因為有這個古老的擒縱系統,所以後來放到腕錶上去,這種能令秒針準確地一秒一秒地跳動的功能也叫「deadbeat」,但兩者其實完全是兩回事。「跳秒擒縱」只適用於昔日用鐘擺的座鐘,是指擒縱系統。而今日的跳秒是出現在腕錶上,所指的是其顯示功能。
以前用鐘擺的座鐘,秒針一定是一秒一秒的跳。當擺輪出現,機械時計的秒針已不再逐秒跳。秒針一秒跳動多格理應更精準。既然可以更精準,幹嗎又要做回跳秒?其中一個說法指是為了醫生,為了醫生可以更準確地量度心跳脈博,所以便做回讓秒針一秒一秒跳的設計(在以前還沒有電子錶的時候)。如何可以讓秒針變回一秒一秒地跳?簡單來說可以分做兩種方法。第一是在蓮花輪上加一個同軸但齒數較少的齒輪,使下面蓮花輪跳十格或跳八格或跳六格或跳五格(視乎擺頻而定),上面同軸但齒數較少的齒輪才跳一格。第二種方法是多加一條短的游絲,每次蓮花輪旳轉動就會替這條小游絲上鍊。蓮花輪轉動五下或六下或八下或十下便替小游絲上滿鍊,到小游絲釋放動力便再帶動另一個齒數較少的第二蓮花輪,再從而帶動秒針,讓秒針由本來一秒跳五下或跳六下或跳八下或跳十下變成現在一秒只跳一下,讓秒針變成一秒一秒地跳。
又校正錶又跳秒又恆動力
總之早過2016年,我到Dresden的博物館,看過一枚三角形分布的校正錶袋錶,大大個秒針盤在上面,然後下面有兩個較細的時分盤各據左右。當時看到,即時反應就是慨嘆今不如昔,以前的袋錶設計就是比今天的腕錶更好看。然後到2016年朗格推出鉑金白面的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即時就愛上,心裡也欣慰,還是朗格懂得美醜,亦懂得從歷史汲取靈感。
雖然沒有COSC(不需要吧),不過有恆動力的remontoire,秒針是一秒一秒的跳,還有歸零功能(一拉開錶冠即歸零),而且是最漂亮(亦算正宗)的校正錶布局,這就是一枚以precision為使命的腕錶。2016年初推出時是鉑金白面,一年後有紅金白面,今年有白金黑面。約40毫米的直徑,手上鍊,動力儲備42小時,兩個時分盤中央有動力儲備顯示,用來提醒你上鍊(如前文所說,若不夠動力,就不準)。約五十餘萬,合理得很。
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
有”Pour le Mérite”這幾個字,自然代表這枚陀飛輪有芝麻鍊。有陀飛輪,而且還可以掣停陀飛輪,有stop second功能。另一個有趣地方是右邊的小時盤,是缺了一小塊的。到6:00-12:00這六個小時,那顯示8:00-10:00的時標才會出現。雖然是regulator設計,但上面大大個的是分鐘盤,而且也不是跳秒。芝麻鍊配合陀飛輪,這枚巨作當然是另一個層次,42毫米鉑金或紅金殼,約170萬的定價,鉑金版限量100枚。雖然芝麻鍊都是品牌的強項,但容許我這樣說,Lange One、Datograph、Zeitwerk和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就足以成為品牌的四大支柱。若果由我決定,我就將以上四款錶組合成一個set,一套特別版。有這四枚,足矣。再多熱炒運動鋼錶,但沒有這四枚,只是炒家,並非收藏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