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錶特級猛片 The Matrix】A – Z!26 個重點解讀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上)
這個聖誕周末,大家有沒有打算去看《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港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4:復活次元),在看之前,我們為你準備了《The Matrix》三部曲懶人包,以 A 至 Z 26 個重點,解構 《The Matrix》系列背後的哲學思想,對了解新一集《The Matrix》有極大幫助…(又或者如果連前三部曲都睇唔明的)
睇埋下集 A – Z!26 個重點解讀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下):https://bit.ly/3H5SZGY
A for Alice in wonderland
愛麗絲漫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英國作家Lewis Carroll於1860年的作品,在充滿想像力的筆觸下,好奇的愛麗絲在追逐兔子的過程中,掉入一個神奇的夢幻世界。在影片中,Neo也是追隨一個有兔仔紋身的性感女郎來到地下Rave Party,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拾,故事真正開始。
B for Baudrillard
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Baudrillard)由80年代以來,其作品被廣泛翻譯到英語世界,旋迅速確立其「後現在理論精神導師」之地位。他對消費社會,當代藝術,社會形態及轉型等方面的研究有深入和富於啟發性,他對圖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對攝影更不無啟發。著作中有「打倒所有堅信有一個真實世界的這種假定」等名言。戲中一開始Neo就從一本書中拿出一張非法軟件,這書就是Baudrillard的名著《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仿像與模擬)。
C for Cyberpunk
《The Matrix》是cyberpunk煩型電影的經典,而cyberpunk必讀小說,是William Gibson在1983年創作的《Neuromancer》。小說中他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網絡空間」,早在互聯網與虛擬實境尚未成為人類文化景觀一部分的時候,他就已對互聯網與虛擬實境描繪出相當具體的圖像。小說史無前例地囊括雨果獎、星雲獎、Phillip K. Dick 獎,保持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The Wachowskis也承認是William Gibson的粉絲。
D for Descartes
Descartes(笛卡兒)歐洲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巨著《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in qua Dei existentia et animæ immortalitas demonstratur》(沉思集)中,談及論證上帝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滅,還有靈魂與肉體有所分別。從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發,要尋求一個最可靠的命題作為起點,然後進行推論。笛卡兒進一步深入到數學領域,甚至懷疑連數學也不能相信,這對我存在的懷疑,跟電影中Neo等人一樣。
E for Existentialism
即存在主義。是追求絕對自由,終極解放,自由選擇。呈現疏離與荒謬,控訴與反叛一切傳統習慣,只有對一切塵世存在的悲慘、無意義徹底確信,才有可能透視出一種從廢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國的遠景。而幻滅、荒謬、無望、虛無的「廢墟」感,就是一種贖罪的過程。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著,在這個世界上遭受各種波折,而後才能界定他自己,這就是Neo的覺醒經歷。
F for Fetishism
解戀物癖。弗洛伊德對戀物癖的概念:戀物的對象其實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主體的不願移動。在某樣物體,某個部位,或某種動作上,長時間或多角度的滯留和留戀……這正正就是影片劃時代的拍攝技巧bullet time。
G for Gnosticism
諾斯替教。這是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種靈的直覺,含有西亞,東亞哲學,曾被視為邪教。諾斯底的世界觀是「二元論」的;宇宙有兩個神,一善一惡。宇宙所有物質都是邪惡的,靈魂得從肉體中解脫,須有從眾光國度差到世間使者的帶領。這位使者可能是天使,是幻影的靈體;也可能是凡人,暫時獲得更高的力量。在電影裡,就是The One。
H for Hedonism
享樂主義。第一集中的Cypher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為求感官滿足而背叛了反抗軍。早在蘇格拉底的時代,人生的「唯樂原則」即得到了哲學上的確立;快樂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故追求快樂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兩大規定動作,不用教學,不用證明。
I for Idealism
在柏拉圖看來,完美形象(Idealism)才是現實的最高層次。經驗現實最不可靠。借用到電影之中,生活在matrix中的人類電池,其實就我是活在覺我的完美形象之中,真實身份只是一粒人肉電池已不重要。
J for Jesus
這個寓意是最明顯不過。首先,尼奧的名字Neo,解為「新」,也是英文One(戲中的救世主)的倒拼。他在實現世界蘇醒後,在以古巴比倫國王之名來命名的Nebuchadnezzar的太空船上。在第一集中,Neo先是死去,而後被Trinity一吻喚醒,Trinity即是聖三一,聖父,聖子及聖靈三位一體……總之,全片都是充斥了彌賽亞式的救世象徵。
K for Kant
如果同樣做一次紅藍藥丸的選擇,啟蒙時代著名哲學家康德(Kant) 康德的出發點,不會是在存在主義一邊,而是進行一次道德選擇,追求「至善」(the highest good)。他提倡分析批判的哲學方法,明辨是非,崇尚自由自律的道德良心,促進大同世界的理想。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這個「至高至善」是一切道德倫理之基礎。當救世主面對Architect時,過往的都是以康德理論的想法去選擇,即是棄私心而去救全世界,除了最後一位……
L for Lacan
拉康(Lacan)是自笛卡兒以來法國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家。他在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上,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解讀,也在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理論。拉康認為,六至十八個月的兒童利用反映於鏡子之中的身份確認自己的形象。第一集中Neo在鏡子中看到扭曲變形的自我,第二集中Agent Smith終於擺脫matrix的控制而成為真正獨立個體,也是「鏡像階段」的影像化傳釋。
M for Marx
著名的馬克思(Karl Marx)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有以下一句:「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電影中電腦與人類這簡單的二元分立,正正就是演繹出馬克思思想中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但現實社會又是否像Matrix世界般,不是機械統治者就是人類製人肉電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