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vintage一詞代表著具有時光且美好的物件或者生活態度,在美國,同樣的意思則以classic來表現。不管什麼詞彙,都不能阻擋現今人們緬懷過往優雅、緩慢、謹慎的生活方式。因此,要談vintage,必須先說說design。
1940’s
現代主義 與北歐設計崛起
Modernism & Nordic Design
1939年在紐約所舉辦以「建設明天的世界」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將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主義」浪潮推向最高峰,也是在這一年北歐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首度推向國際舞台。不同於西歐與美國從工業化生產所延伸出高機能性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北歐各國所發展的現代主義設計則是在工業化生產程序中融入傳統工藝,最大特色是兼具機能與裝飾性,揉合人體工學、舒適度,以及傳統型態和自然的材質。在1939年紐約世博會的瑞典館便將北歐現代設計象徵高雅與美好生活的「居家生活化」形象傳遞到全世界。其中被稱為家具雕刻家的Finn Juhl則是這一波北歐現代主義設計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大師之一。
Finn Juhl的工作領域涵括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以及家具設計。有趣的是他並沒有受過正規的家具設計訓練,卻以家具設計而揚名國際。受到西班牙畫家Picasso與英國雕塑家Henry Moore的影響,他的家具設計方式並非遵循當時丹麥家具設計界從「功能性」切入,而是從接近雕塑藝術的「造型」著手,因此展現出強烈的原創性格。其中包括鵜鶘椅Pelican chair、45號椅、酋長椅Chieftain Chair等經典作品,都結合強烈原始感、張力十足的線條、分離的結構,以及流暢曲線的細節,Finn Juhl運用雕塑的手法巧妙地打造出兼具舒適度以及如同藝術品般的外觀,成為現代北歐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
1950’s
世紀中期 現代主義
Mid-Century Modernism
簡潔的線條、溫和的曲線以及廣泛運用各種材質的設計,是在1950年代達到高峰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最經典的風格,即使到最近幾年還是相當受歡迎。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其實是1930年代包浩斯運動的延續,許多在二戰期間因為歐洲局勢不穩定而紛紛移居美國的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們,在戰後受到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影響而開始嘗試將不同質地、色彩、效果和形狀的原材料,運用到建築、室內、產品與圖形等設計領域中,進而發展出另一種現代主義風格。設計特徵除了延續包浩斯的機能性與極少裝飾的簡潔線條外,更進一步以加入了有機的幾何曲線,和各種傳統或非傳統材質的組合運用。其中在1957年推出的鬱金香椅Tulip Chair就是這個時期相當具代表性的作品。
鬱金香椅是由丹麥裔美國設計師Eero Saarinen所設計。以塑膠製造如雕塑般細琢的上半部不僅是根據人體工學的設計,同時考量了當時生產技術採用能夠效率量產的形式,而打造出如此的曲線造型。下半部為了讓腿部有更充裕的活動空間而採用鋁合金打造的單支圓足取代傳統的4足設計,則兼具美感、機能,以及強韌的支撐性。整體看起來像是鬱金香或是高腳酒杯那樣優雅而和諧的裝置藝術雕塑,卻擁有結合材質與技術創新的機能性產物的內涵,是美國近代史上相當重要的可量產柱腳型單椅。
1960’s
理性主義 BRAUN與Dieter Rams
Idealism
196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到達全盛時期,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機制作用下,工業設計風格逐漸發展出包括後現代主義、普普、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更多不同的風格。而在這一波設計多元化潮流中佔主導地位的,則是以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不同於過往,設計風格往往帶有濃厚的設計師個人色彩,理性主義設計風格由於是受到設計科學的指導,因此設計中的主觀意識大幅降低,同時產品品質和生產工藝被刻意強調,外觀細節也被漸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產生所謂的「無名性」。這種「無名性」設計特別適用於企業內部設計團隊創作的量產物品。比較經典的例子是德國的Braun百靈,以及日本的Muji無印良品等,他們的產品都特別強調品牌的企業形象。帶領Braun設計團隊長達三十多年的Dieter Rams正是其中的經典代表人物。
Dieter Rams從1961年擔任Braun首席設計師以來,便率領他的設計團隊推出包括咖啡機、計算機、收音機、視聽設備、家電產品與辦公產品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商品,其中有不少作品後來受到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內許多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而成為當代設計的經典。他的作品都擁有簡約而容易理解的外型,以及絕佳的質感。這些透過產品所傳達「Less, but better」的設計理念直到今天依舊影響深遠,像是受到許多粉絲擁戴的Apple產品也深受他的影響。
1970’s
民藝美學 柳宗理與生活美學的關係
Folk Art Aesthetics
柳宗理年輕時讀了柯比意的著作,對書中「沒有裝飾就是最棒的裝飾」這句話深有同感。除了深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從小亦受到父親柳宗悅(日本民藝運動之父)耳濡目染,因此總可以看見其作品中根深的民藝思想。他從1974年起發表一系列不鏽鋼餐具,這系列餐具總共有32種,因用途不同而在外觀上有細微的差異,線條簡潔俐落,將不鏽鋼的材質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至今仍為市場上的長壽產品。而其著名的不銹鋼單柄鍋,自1963年出品至今,仍是其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柳宗理了不起之處,就是他介於工匠與設計師之間;受到西方設計的訓練,又能立足於民藝之中成長茁壯。柳宗理的設計是「手中成形」,大部分設計師都是在紙面上畫,畫完之後開模、打樣,但是柳宗理的作品,是將石膏在手上成型,用身體尋找一個最完美平衡的手感,因此才能兼有工匠作品的溫度。這也是為什麼柳宗理的設計品需要經過使用、用手去碰觸,才能真正發現其優點與不同。
其百多件設計產品中,早於六、七十年代面世、採用日本傳統工藝和工業生產的餐具、廚具、家居用品多年來在日本家喻戶曉,無形中亦推動了日本輕工業發展,也令人重新發現日常生活用品的精彩與美學,因為民藝正是從民間需求裡踏實地演化出來的,是與常民生活連結在一起的美學觀。
1980’s
太空時代 開啟無限想像的設計風格
Space Age
提到第一部科幻片,最經典也最驚世的鉅片,非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莫屬。該片導演史坦利.庫柏力克在缺乏炫目的電腦特效科技的輔助下,開啟了人類對太空的無限遐想。但真正引發全球爆炸性熱潮,為科幻片的發展翻啟了一頁新篇章的,則是1977年由美國名導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自編自製自導的首部星際大戰電影。該片使用了當時頗具突破性的電腦特效技術,重新定義並改變了往後太空科幻片的未來發展,也因此被譽為科幻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發展歷程,1977年到1980年代中旬,可謂美國科幻片觸發觀眾對於科幻冒險想像的爆發期。《星際大戰》是最先大量使用大製作特效的電影,科幻片中的視覺技術和故事之間的關係,從此也變得比以往更具張力。除了《星際大戰》之外,1977年還有另一部廣為人知的科幻片上映: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第三類接觸》。該片以外星人和人類接觸的故事,結合了人性與科幻議題,不僅是首部將外星人刻畫為溫和友善的生物而非邪惡怪物的科幻電影,也深刻影響往後的靈異科幻片。1980年代初科幻電影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刺激了電腦動畫技術的發展,讓整個電影業自1990年代起,大量且重度依賴電腦動畫,為往後電影聲光效果的發展打下功不可沒的基礎。
1990’s
數位革命 大躍進的時代來臨
Digital Revolution
90年代初,數位時代還在醞釀之中,那時還沒什麼人聽過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也沒有筆記型電腦;到90年代末,這一切全都成為現實,且人人有了非智慧型手機。而在這波數位革命中,賈伯斯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時代雜誌曾說過:「iPhone改變了我們未來的溝通方式。」1996年,被蘋果放逐10年的賈伯斯重掌大權,讓瀕臨破產的企業躍升全球第一,沒有他的遠見,就沒有往後的 iMac、iPhone、iPod、iPad 得以被生產設計出來,進而改變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蘋果電腦雖成立於1976年,但90年代才是真正讓其稱霸世界的重要醞釀期。即使賈伯斯在1985年被迫離開蘋果公司,仍持續發揮他的影響力,先是成立了電腦平台開發公司「NeXT」,1986年又收購了盧卡斯影業的電腦繪圖部門,成立了皮克斯(Pixar)。終於1996年,蘋果董事會決議買下NeXT,把賈伯斯帶回他參與創立、當時正在垂死邊緣的蘋果公司。賈伯斯掌舵的Apple,每隔一段時間, 就會推出一件革命性的產品改變世界:1984 年,蘋果發布的麥金塔改變了整個電腦產業;1998 iMac上市,成為歷史上銷售最快的個人電腦;2001 年,iPod 改變了整個音樂產業;2007,iPhone改變了人類溝通的方式,開啟了蘋果的輝煌時代。至今,人們仍在探討賈伯斯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