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仔尾旁的白色咖啡廳,重新發現花蓮的另一種魅力
全白的「浮室」面對著明義街上的大型停車場,像是街區裡一個乾淨潔白的方塊, 呼應了店名的空氣感。浮室是由怡芳、珮芸跟夥伴們創造的小咖啡廳,隔壁就是他們的工作室,平常也會接攝影、設計跟網頁製作的案子,結合自己的專長,為當地有設計需求的人提供多一點的選擇。而咖啡廳,則是匯聚人群、進行小實驗的場域。
負責人怡方與珮芸都不是花蓮人,兩人說,剛到花蓮的時候,其實一直在尋找一種歸屬感。於是藉由咖啡廳的空間與人交流,也不定期在店裡舉辦不同的活動及講座,為在地的創作者或是單位提供一個遇見更多受眾的場域;同時也讓自己能更認識花蓮與這塊土地。
有一次在店內舉辦了「花蓮的風景」活動,邀請所有生活在花蓮的人來浮室分享自己的照片,藉由大家眼中的風景來認識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花蓮。「沒想到,當天竟然有一個70多歲的爺爺自己來參加,帶了60年前的照片來,還分享了他小時候跟阿嬤的故事,大家都聽的很入迷。透過老照片,我們看見了花蓮從前的模樣,是與現在不一樣的風景。」
浮室所在的這條街,當地人稱作溝仔尾,以前有許多溝上人家在街上做生意,曾是舊時繁榮的商業娛樂中心。「如果你問老一輩花蓮人小時候最多回憶的地方,一定是這裡,有點像台北的東區或西門町;後來火車站搬遷,這邊就全面沒落下來。據說以前美軍的港口也在這裡,因此可以買得到世界各地來的東西,有點像東京中目黑的情景。想到這裡曾是那樣的繁榮,就會想著能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帶動這個街區,讓它有一天能重回從前那樣得活力。」
街訪鄰居也像是也感受到年輕人的心意,用他們的方式支持浮室的小事業。像店裡放的很多舊時的黑膠老照片,便是樓上鄰居阿伯從前的收藏,搬家時拿來送給他們的。從2月開幕到現在,浮室已經舉辦過好幾場不同的活動和講座,漸漸成為匯集年輕人的平台。也因為怡方社會福利的相關背景,讓浮室成為兒福聯盟舉辦活動的場地,七月初時請來插畫家 Duncan 陪孩子們一起畫畫創作,繼續用空間做著自己在意的大小事。
身兼攝影師的珮芸說,從台北移居來花蓮半年了,從一開始兩邊跑,到後來待在花蓮的時間越來越多,過程中明顯感受到的,是自身心態的轉變。「喜歡花蓮很容易,但真正決定要來這裡生活,就必須做出取捨,像是放棄一些原本很穩定的案源、熟悉的生活圈與朋友、便利發達的資訊與源源不絕的新事物。「經歷幾個月的適應,最後終於決定,既然來了花蓮,就順應現在的生活吧!因為這裡實在是太舒服了,即使在家裡附近的公園待著也很舒服,這邊的空氣跟天空跟光,都跟臺北很不一樣。來到花蓮之後,變成了一個看見自己的需要而去生活的人。在台北的時候,『需要』常常不在個人或是內心本身,而是來自外部的,像是工作、物質的追求或是其他的壓力;來到花蓮,才成為一個向內看的人,回到自己本身,而不是向外去找東西。不管是工作還是做作品都一樣。」
於是在浮室白色的空間裡,我們重新發現了花蓮的另一種魅力。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需要勇氣,一旦全心投入,便能自然而然能夠放下,重新尋得找到自己的力量。然後知道必須擁有一個能這樣常常望著海、貼近自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