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現代繪畫領域享有盛譽並桃李滿天下的曲德義老師,日前於台北大直區雙方藝廊舉辦睽違2年的個展「居間的維度」,雖然目前該展已落幕,但在下仍有幸能前去一探究竟,並且有機會當場聆聽曲德義老師分享怎麼去欣賞一幅抽象畫。在此前,抽象畫對我而言,就好比avantgarde jazz般深澀難明,對此,在見到曲德義老師時我便自陳實在不懂欣賞抽象畫作品,若問了蠢問題,還請老師莫怪。曲德義老師聽後爽朗的笑著說:「不懂欣賞沒關係,我教教你。」曲德義老師以自己的創作為例跟我分享,其實抽象畫對於藝術者而言,是一個能夠呈現藝術家與工具、畫布間的肢體感的平台,因為我們常能看到作品上筆觸有時拙實、有時流暢,而這些痕跡都保有藝術家在創作當時所留下的情緒與身體律動的頻率與幅度。
曲德義老師認為,畫作首重的是與時間的關聯性,這麼說或許很抽象,但具體點來論,就是欣賞其中的空間、層次與結構,就好比你去觀看一個3維空間般,你總會覺得這裡架構的很好,那裡有點空曠,這裡有點擁擠雜亂,但總之,能夠讓你印象深刻甚或是驚艷的不管是和諧或者衝突,一定是有種氛圍能感動你,只是抽象畫作是以平面來呈現。「那麼,怎麼去看一幅作品的空間、層次與結構呢?」我問道。「若從空間來說,要先看整體畫作的佈局,像我這次的作品,在色彩上都比較豔麗,與我以往多用的沈穩色調有些不同,因為我覺得一個藝術家就是要不斷的探索與嘗試,尋找新的可能性。再來,就是要仔細的觀察層次了,在我的作品上,你可以看到許多類似潑墨的手法,並且與其他顏色或交融、或分離,這些你仔細去看,它們都是一層層的顏料,通常我都是將我想要的色彩固定在麻質畫布(將壓克力顏料以乳膠固定)上後,再以手工小心的切割它們,呈現出我想要的形狀,這很耗費時間與精神,但這些細節的堆砌就是層次。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畫作顏色、筆觸的形狀與流動的方向來討論結構,但這只能意會無法言傳。有個評論這麼寫道:「以看似感性天真的顏色自由暈染揮灑並置嚴謹節制的幾何色塊形式,達到畫面韻律節奏的奔放與穩重。結合東西文化由內在經驗所激盪出的抽象作品既有幾何抽象的平塗、即興式的潑灑、也有中國水墨式的暈染,充分展現出曲德義對色彩的掌握。」雖然有點饒口,但的而且確地將曲德義老師的作品神隨清晰地表達出來。到這裡,我似乎有點懂得如何欣賞抽象畫了,謝謝曲老師!真是好好上了一堂課呢。
曲德義
1952年生於韓國井邑,大學返台197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旅居法國,1983年、1984年先後獲得法國國立高等設計學院美術設計碩士學位、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美術碩士學位。1985年他接受邀聘返國致力於臺灣高等藝術教育、現當代藝術推廣及國際交流,帶領著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以及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董事。目前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之諮詢委員、典藏委員、評審委員,以及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機構多項美術獎項、公共藝術設置案執行小組與評審委員。曾應邀於澳洲、法國、韓國、日本、英國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其作品曾多次以個展和聯展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獲得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光州市立美術館與私人收藏。